首页>资讯动态>行业资讯>【上海】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67号提案的答复(低碳发展)

【上海】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67号提案的答复(低碳发展)

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67号提案的答复

( 2023-04-19 )

“关于五个新城创新实现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从整体城市系统的低碳发展规划、设计与落地”的建议

为了系统谋划新城绿色低碳发展思路,本市通过政策标准完善和实施路径研究,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构建新城绿色低碳新格局。

(一)专项方案明确新城绿色低碳建设要求

本市《“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中提出,聚焦新城绿色低碳建设,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明确新城建设要求,新城要全面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目标要求建设。一是优化绿地生态网络,营造丰富水系生态,建立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生态本底。借鉴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经验,以骨干河网水系治理和两岸公共空间贯通为牵引,基本形成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新城整体生态空间网络,构建新城“大生态”格局。计划到2025年,形成蓝道、绿道、风景道三道交融的网络框架,生态生活水岸占比达80%,显著提升新城生态空间规模和品质。二是重点注重宜居,打造产城融合,优化新城住宅空间布局,鼓励产业、商业、交通枢纽等用地与居住用地功能混合,提升地铁上盖资源开发力度,打造居民便利出行条件,构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的职住空间。三是提出推广城区低碳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区样板。全面推进城区低碳建设,新建城区100%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创建,落实新城老城区绿色低碳更新改造,完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监管制度,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区、社区及商圈样板。

(二)标准聚焦新城新建城区、更新城区绿色低碳建设

上海正处于“十四五”高质量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结合新一轮城市更新和五个新城、浦江两岸、苏州河沿岸、金色中环等重点发展片区的高品质建设需求,我委正在修订《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拟融入“十四五”以来城市绿色发展新需求和新理念,按照韧性安全、健康宜居、低碳节约、经济活力、智慧高效五个维度重新构建绿色生态城区“1+5+1”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关注城区低碳格局建设,包括通风廊道预留、生态要素覆盖、绿地公园的提升,打造低碳紧凑的混合街区。

(三)导则细化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为推动《专项方案》落地,我委正在编制五个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目前该导则正在征求意见中。导则针对各新城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潜力分析,拟划定领先、重点、一般三个层次绿色生态建设目标单元,建立分区、分级的绿色生态建设目标体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与实施路径,指导新城绿色低碳建设。

二、关于“在建筑领域充分关注运行碳与隐含碳的排放,尤其需关注隐含碳”的建议

建筑领域运行碳和隐含碳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非常重要。去年,我委与市发改委联合发布《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一)推进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迁管理制度,提高建筑平均使用年限。建造过程中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着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推行全装修住宅,减少建设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全面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到2030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材,推进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分级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

(二)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建材,降低建筑领域隐含碳排放

为加快绿色低碳建材的应用,我委于2020年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和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的通知》,明确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健全绿色建材市场体系,完善绿色建材推广和应用机制,促进本市建材工业和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整个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并成立上海市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推广工作组,研究制定本市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计划、方案及推进举措。2022年我委发布《关于在本市民用和工业建筑中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建材推广应用的通知(试行)》,鼓励本市民用和工业建筑项目广泛使用绿色低碳建材,建立本市统一的绿色低碳建材信息库,并提出绿色建材应用全过程监管要求,并将绿色低碳建材产品使用情况纳入各区推进建筑绿色发展工作评价考核范畴。

三、关于“充分关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规律”的建议

我委高度重视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相关数据的掌握,结合本市人口规模预期和经济发展预期对本市建筑规模发展进行了预判,对建筑能耗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确定了本市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编制发布了《实施方案》。

(一)构建全过程碳排放监管体系

《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建筑能效在现有基础上提升30%。明确提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将绿色低碳理念和要求全面纳入空间规划、土地出让、设计审图、施工验收、运行改造等各环节。要求加紧制定并发布执行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建筑、酒店建筑等不同类型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限额设计标准,在规划建设阶段严格实施建筑碳排放计算,碳排放不符合要求的建筑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在运行阶段,加快推进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标准编制,逐步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监管体系,推动本市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升级,建立“1+17+1”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系统。通过能效公示、能源审计等手段,向突破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的建筑“亮红牌”,探索公共建筑节能控碳的相关价格机制。

(二)大力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要求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到2030年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0万平方米目前,我委已发布《关于规模化推进本市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既有公共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技术措施目录》,要求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同步开展节能改造,并分类选取节能光源、能效提升、冷热源改造、围护结构改造等技术。

(三)强化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为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实施方案》中要求从2022年起,本市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并提出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2022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30%,2025年既有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并同步开展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和电力需求侧响应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期,我委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全过程管理要求。

(四)建立建筑领域碳核算体系

鉴于我国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目前正在加快创建中,我委正密切关注并积极配合该核算体系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拟尽快建立本市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及时完善相关重点工作部署,以便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四、关于“加强挖掘五个新城的地域建筑技术与文化资源,倡导创新性低碳建筑路径”的建议

绿色低碳技术与本地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是提升技术适宜性与注重技术可行性的重要原则之一。为此,我委在推进五个新城绿色低碳建设工作中,一直要求结合五个新城生态本底分析,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特色应用。我委正在编制的五个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按照“分新城、分区域、分重点”方式,结合各新城特点,明确了绿色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嘉定新城

嘉定新城定位于沪宁廊道上的西北门户节点城市,处于上海都市区西部环太湖战略协同区和北部长江口战略区的连接地带。“十四五”期间,嘉定新城将发挥沪宁发展轴上的枢纽节点作用,建设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集聚发展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等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智慧交通高地、融合发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聚焦智慧交通、低碳建筑,形成绿色人文生态城区。

(二)青浦新城

青浦新城定位于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凸显青浦新城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需求,聚焦自然资源、江南底蕴打造现代湖滨绿色生态城区。

(三)松江新城

松江新城将建设成为沪杭廊道上“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独立综合节点城市,推动建设成为“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松江新城。凸显松江新城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需求,聚焦综合交通、环境宜居,打造站城一体、职住平衡的便捷、宜居、绿色生态城区。

(四)奉贤新城

奉贤新城定位于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杭州湾北岸辐射服务长三角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围绕无废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数字城市等目标实施,凸显奉贤新城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需求,聚焦活力宜居、全龄友好,打造新江南范式城区。

(五)南汇新城

南汇新城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是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核心承载区。南汇新城定位为离岸在岸业务枢纽、开放创新高地、宜业宜居城区的滨海未来城。新城将强化空间集聚,改善空间环境品质,打造具有显示度的滨海未来城市,突出南汇新城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需求,重点围绕低碳、智慧、韧性,打造高能级、高标准海滨低碳城区。

在此,衷心感谢您对五个新城建筑领域低碳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0条评论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分类阅读

热门阅读

服务咨询
18501126985 13910675608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